夏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。夏至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,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、夜晚最短的时刻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夏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,人们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和习俗。
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每年6月21日前后(20日~22日),斗指午,太阳到达黄经90°时开始。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公元前7世纪,古人用土圭量日影,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,因此把这一天称作“夏至”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五月中……夏,假也,至,极也,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
《汉学堂经解》集崔灵恩《三礼义宗》:“夏至为中者,至有三义:一以明阳气之至极,二以明阴气之始至,三以明日行之北至。故谓之至。”
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长,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,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。此日过后,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,日出、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,直至冬至为止。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,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,日影逐渐被拉长。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,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。
“至”也有极点的意思。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,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,开始收藏的节气。
《易经》姤卦,为五月卦,一阴起于下(夏至一阴生,冬至一阳生),孚夏至之时令。阳气虽盛已经失势,阴长阳消之象。
与冬至相同的是,夏至在中国古代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(节气),只是现代活动相对比较少与夏至直接相关(可能与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意义极为相近)。但仲夏节是在北欧等地居民的重要节日(和当地偏寒冷的气候有关)。
“夏至节”古时又称“夏节”,它不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。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,全国放假一天,而宋代百官还会在夏至时放假三天,辽代则是“夏至日谓之‘朝节’,妇女进彩扇,以粉脂囊相赠遗”。彩扇用来驱热,香囊可驱蚊抑臭,可见古人对夏至的重视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端午节前身就是源自夏至节。例如用“夏至一阴生,冬至一阳生”来说明古代中国人同时用阴历五月的节日端午节来对应夏季,用阳历节气的“冬至”来对应冬季,以此来合理看待“冬至”、“夏至”与端午节在民俗节庆上可能具有相似的意义。
自古以来,夏至时节,吃面是很多地方的重要习俗。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“尝新”的意思在。
夏至这一天,人们会注意饮食调理,以适应夏季的气候特点。一些地方有吃饺子、蒸饺等食俗,寓意“夏至饺子庆丰收”。还有一些地方会吃一种特殊的粽子,叫做“夏至粽”,里面包裹着各种馅料,象征着丰收和吉祥。
此外,夏至也是一些传统习俗的重要节点。比如,在江南地区,人们会在夏至这一天集体划龙舟,这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,也是一种民间体育活动。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逛山会、野外郊游等活动,人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夏日的美好。
夏至在中国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,通过庆祝活动和习俗来迎接夏季的到来,并祈求丰收和吉祥。
在夏至到来的时刻,denentech祝您幸福安康。